資陽網訊(全媒體記者 李思彤 熊榮航)近年來,我市按照“建設魚米之鄉,豐盈天府糧倉”工作思路,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機遇,以“魚米之鄉”項目建設為載體,推行“新型經營主體+集體經濟+農戶”發展機制,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在我市蓬勃發展,生產規模和產量逐年擴大,在保障糧食安全和水產品穩定供給、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、保護生態環境安全、推進鄉村振興中的作用愈加凸顯。
元壩鎮稻蝦綜合種養基地。
“稻在水中長,蝦繞稻邊游?!?nbsp;在安岳縣元壩鎮,稻田養蝦實現“一水兩用、一田雙收”,為當地農民帶來畝均增收5000多元。相比單純種水稻,產值翻了幾番,稻蝦共作已成為當地糧食穩產、增收致富的新門路。
作為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的一種,稻蝦共作之所以能成為我市農戶的重要增收途徑,既來自每畝每年多產出的300斤小龍蝦,也來自水稻品質的同步提升。相比普通水稻種植,該模式能實現糧漁雙贏:與蝦共生的水稻不打農藥、不施化肥,小龍蝦能松土、攝食害蟲,糞便還可肥田。市面上,這樣的綠色蝦稻米比普通稻米貴好幾倍,有的甚至能賣到十多元一斤,蝦稻米也已成為城市餐桌上備受青睞的大米新品牌。
肥美的稻蝦。
“2022年,我們元壩鎮率先在水系較為發達的村嘗試稻蝦產業,稻蝦綜合種養的益處相當明顯,不僅可減少化肥用量,降低對農田和水源的污染,還可以增加土地產出和農民收入,增強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?!痹獕捂偢辨傞L向驕告訴記者,稻蝦共作模式因為成本低、收益高,逐漸受到老百姓青睞,元壩鎮稻蝦共作面積也從一開始的70畝發展到現在的1,800畝,農業經營主體增值70余家,圍繞稻蝦共作帶動農民就業90余人,總增收450萬元。
據統計,2022年全市稻漁綜合種養面積突破4.7萬畝,水產品產量達4000余噸,比2020年分別提高94%和50%。自2021年開始,我市先后在雁江區丹山鎮,安岳縣合義鄉、元壩鎮、馴龍鎮和拱橋鄉建立了3個稻漁綜合種養核心示范區,輻射帶動東峰、保和、老君、護建、石羊、乾龍等鄉鎮開展以稻蝦(小龍蝦)、稻魚、稻鱉等模式為主的稻漁綜合種養。截至目前,全市稻漁綜合種養核心示范面積近2萬畝,輻射帶動4萬余畝。從實際效果看,水稻畝產穩定在400公斤以上,水產品畝產在85公斤以上,農藥使用量平均減少80%,化肥使用量平均減少75%以上,稻蝦(小龍蝦)模式已經不使用農藥和化肥。
文明上網,理性發言
轉載要求:轉載之圖片、文件,鏈接請不要盜鏈到本站,亦不能抹去我站點水印。
下載‘資陽觀察’APP 了解更多新鮮資訊